养老资讯

医养结合是解决养老的关键

2018-03-14 11:07:10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推进医养结合,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实施健康中国战略,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卫计委、民政部、发改委等九部委《关于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的指导意见》。2016年,民政部、国家卫计委发文《关于做好医养结合服务机构许可工作的通知》《医养结合重点任务分工方案》,医养结合逐步落地。近年来,随着高龄化、失能化、空巢化老年人的增多,对医疗、养老的双重需求日益增加,医养结合也逐步成为将传统养老与现代医疗有机结合的一种新的养老模式。医养结合在发展过程中能带来哪些好处?当前正面临哪些问题?将怎样增强老年人群体的幸福感?记者34日在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小组讨论的间隙,采访了部分全国政协委员,向他们问计寻策。
  困境所在:需求大成本高定位有偏差
  中国养老90%是社区居家养老,机构养老相对很少。而随着中国老龄化速度的加快,即使有4%的老年人进入机构养老,养老床位仍然紧缺,远不能满足实际需求。对于有医护需求的老人,好的养老机构一个月上万元费用,一般的养老机构只能提供生活照料,子女又不放心。全国政协委员、农工党海淀区委主委徐凤芹向记者介绍,她经过大量基层调研后发现,养老机构里存在许多失能失智的老人,大多有医护需求,而医护专业人才匮乏、护理人员不专业,导致服务老年人的能力有限,因而失能老人有褥疮的情况一定程度上存在。医药卫生界别小组讨论的间隙,徐凤芹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不论是居家养老、社区养老还是机构养老层面的医养结合,在现实中尚存在一些问题,这包括,一方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本身数量就不够,医护人员入户成本很高。另一方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功能需重新定位,对医生的评价标准有误区。此外,养老、医疗、社保的主管部门分别是民政、卫计、人社部门,各部门分工不同,各管一块,统筹协调力度不够。还有,国家鼓励发展医养结合的优惠扶持政策尚未出台,如目前老年人长期护理险并不普及。 
  前景展望:没有医疗的养老就不是养老
  医养结合在居家社区养老中,就像胡同里的民警管自己的片域,提供家庭医生上门服务,老人有医疗需要时就来了。全国政协委员张俊廷风趣地比喻道。
  社区养老主要针对的是到一定年龄的空巢老人怎么办。张俊廷说:养老院设到哪儿,肯定要配备医疗服务。社区医务站也是为社区老人服务。比如,社区老人需要住养老院,档案自然也跟去养老院。现在联网不成问题,用心电卡一刷,医疗健康数据就出来了。关键是老年人在哪儿就得有人管他:大医院为老年人治疗,像做保健、量血压之类的,到社区医务站就可以。
  没有医疗的养老就不是养老。在全国政协委员王阶看来,社区对养老的服务大部分是医养结合的服务。老年人大多有病痛和伤痛,在衣食住行以外,要让伤、病痛得到缓解,才会有健康的身体状态,老年人才会获得健康感和幸福感。
  委员支招:当好老年人健康的守门员
  要重视医养结合在社区养老中的作用。一些地方的养老驿站形式非常好,但是并没有医疗服务在内。徐凤芹建议制定与医养结合相关的培训方案和日常照料护理标准,使依托于社区医疗卫生中心的医养结合更便捷。对医院、护理院承接失能老人的养老机构,进行医养结合十分有必要。徐凤芹坦言,通过医养结合,医生、护士才具备资格进养老机构工作。目前规定几名护理员配一名护士的做法其实还远远不够,仍然需要对养老管理人员、养老护理人员进行培训,建立医养结合人才培训机制,全面提升从业人员素质。
  在徐凤芹看来,机构养老中不是设立了医务室就医养结合了。医务室医生开药后,老人能不能报销,还涉及社保问题。甚至对老人进行慢性病管理,还涉及医保问题。如果不能报销,对老年人而言会很麻烦。她还介绍,青岛的老年长期护理险比较成熟,老年人只需自费一点儿费用。北京目前也在试行。此外,王阶建议进行薪酬制度改革,对社区医生不应以看病人多少、开药多少来评价,而在于建立社区健康率、为居民普及健康知识的多少,以及所服务居民不得病、少得病、更健康的评价机制。要让医生当好老年人健康的守门员,有精力为更多失能老人服务。
  多位全国政协委员在采访中表示,要树立医养融合发展理念,民政、卫计、社保等部门应加强养老与医疗、社保、康复等公共服务资源的融合,推进部门联动的沟通协调和工作推进机制,发展集生活居住、康复医疗等为一体、多业务融合发展的养老社区和养老综合体。

更多精彩养老资讯,欢迎关注养老天地www.yanglaotiandi.com

来源于《中国社会报》


咨询电话:400-077-1879
文章推荐:


重庆江恒养老服务有限公司 ICP备案号:渝ICP备17009044